母 校 情 愫
发布者:陈 萍校友 阅读次数: 3254 2011/12/06 09:08:00

母 校 情 愫 

75届校友:陈 萍


           

1975年夏天,17岁的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惜别了母校泉州一中,踏上上山下乡征途……

昔日的懵懂女孩,如今已过半百。离别母校三十六载,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情系母校,神往一中。母校就像母亲一样鞭策和陪伴着我成长、让我一步步迈向成功。

饮水思源,在母校即将迎来70周年年华诞之际,作为曾经的学子,采撷几朵记忆的小花献给我亲爱的母校,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

清晰的记忆

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很受伤也很可怜,小学一年级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小学阶段除了会背诵《语录》和《老三篇》,会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几乎没学到什么知识。在那个读书无用的荒唐年代,母校泉州一中不可避免受到冲击。本应学的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却被工基(工业基础知识)、农基(农业基础知识)取代。小小年纪每天要早请示、晚汇报,背诵红语录、喊革命口号,几乎人人都疯狂。尽管如此,母校老师还是忘不了他们的责任,给了我们深深教诲,他们的教诲在我心田埋下希望的种子。

初一语文老师许斯美是最早发现我有文学天赋的老师,她对我说:你很有文学天赋,一定要挖掘,以后你可以成为作家。有一次许老师悄悄递给我一本没有封页、破旧的古诗集,她说那是她捡来的(我想当初许老师一定是害怕什么而不敢说是她自己的书),她告诉我里面有许多优美诗句,应该从中汲取文学养分。许老师还说:正因为你是部队子女(当时部队子女很吃得开),老师才敢送你这本诗集,它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别弄丢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本书是《唐诗三百首》,受它的启迪我喜欢上了文学,恢复高考我选择了中文专业,遗憾的是没有成为作家。我走上教育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我想我这样应该不会让许老师失望吧?

记得高一的“工基”老师,他曾经很诚恳地对我说:现在的读书无用不会长久,你是班干部,一定要好好读书。现在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心愿传授知识给你们,但只要你自己肯学,还是能够学到一点知识的。记住,不管什么时候读书都有用,以后你就会明白。可惜当时没好好学习“工基”,恢复高考只能弃理从文。如今我当了三十年老师,想想当年我的老师们的无奈,我们这些学生的无知,心真的很痛。

在那个年代,老师不能随便说话,但对我们这些诚实上进的学生,他们甘冒不韪,是母校给了我很多的教诲,为我日后的成长和成功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清涩的回忆

那个年代,花季年华的我们是男女同学不说话,班主任经常要为裁决男生女生之间的琐屑矛盾伤脑筋。比如某男生说了“下流话”,某男生多看女生几眼是耍“流氓”,某女生的手肘不小心越过男生在桌面划下的界线而挨打,某男生如何如何捉弄女生……诸如此类本不应在青春期少男少女间出现的事,成了当时班主任们日常不可缺少的工作,班主任几乎天天都得当裁判。在人生最美好青春时代,本应留下美好的记忆点滴,可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几乎是一纸空白,现在想来真的很可笑,也挺可悲的。

依稀记得上高一时的一个傍晚,那天放学后我到广播室(我初、高中阶段任学校播音员)播音完毕准备回家。当我从学校广播室出来,一个常在学校打羽毛球的师兄在楼下过道口拦住我,估计他守侯已久。见到我他就迎上来匆忙递给我一封信,对我说:我很喜欢你,过两天我就要走了,你如果同意,以后我们就通信吧。说完他就跑得无影无踪,现在想想当时那位师兄不知是用了多大的勇气而为之。因为那个年代男女同学不允许恋爱,甚至有好感都不行。给女生写信这种事情一旦被发现,是要遭众人谴责,甚至被批斗。我拿着那封信就像捧着烫手山芋,连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就赶紧撕了,还吓得几天不敢上学。枉费当年在学校留给老师、同学的印象是工作大胆、敢作敢为,可在男女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就是个白痴,实在愧对那位勇敢的师兄,谨借此文向那位师兄说声:对不起!

难忘的校园生活

由于当时形势所迫,老师不能在第一课堂正常传授知识,学校就想方设法开辟第二课堂。老师们尝试一切所能来培养我们,我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是在泉州一中得到老师的挖掘和培养。

当年学校广播室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我在那里得到了锻炼,知识逐步积攒和沉淀。当年学校挑选的播音员清一色部队子女,都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加之分管我们广播室工作的蔡老师对我们严格调教,学校广播室在泉州小有名气办得颇有质量。记得有次学校在市人民体育场开运动会,我们的播音吸引了泉州市广播电台负责人的注意,当时广播电台正准备招收播音员,就派人来学校动员我们去市广播电台当播音员,他们以国家正式编制为诱饵做我思想工作,我以想当作家为由拒了他们。高中毕业要去上山下乡时,小小地后悔了一把,至今还记忆犹新。

学校文艺宣传队在泉州也很有知名度,我那时是宣传队舞蹈队的。我们的大型舞蹈《红色娘子军》敢与专业团体相媲美,宣传队的节目在泉州很有影响力。记得有一次到后诸军港慰问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当时不能正常教学,优秀的学生都想借助学校宣传队这个平台施展才华,因此学校宣传队就成了吸引人才的地方。我们的宣传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师兄师姐都很棒,可谓是人才济济。当年我们宣传队为泉州市乃至福建省、甚至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当时学校很重视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体育课毫不松懈。体育老师苏培金对我这个“矛盾结合体”的学生费了不少心思。因我的标枪、手榴弹投掷(当时形势不能开铅球课)永远到不了及格线,曾经一度谈体育课色变,对体育失去信心。苏老师却发现我跑步很快,他就培养我练习百米跨栏、跳高,后来我在市中学生运动获得了百米跨栏第一名。前些年回学校,苏老师说我当时成绩的记录保持了好些年无人刷新,我激动了好一阵,还把这例子用来教育我的学生和老师们。

四年半的校园生活(初中升高中由春季改为秋季入学多出半年)很短暂,弹指挥间已过三十多年,回想起来还犹如昨日,一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依然清晰可记。我爱母校,我爱培养和教育我成长的老师,祝愿母校蒸蒸日上,祝福母校永远兴旺发达。

作者陈萍              个 人 简 介

 

 

   

陈萍,女,初、高中就读于泉州一中,75届高中毕业。现任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历年来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曾评为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多次评为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

历任福州市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福州市仓山区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任福州市纪委党风廉正监督员、福州市民主评议行风代表。福州市公、检、法等系统党风廉正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