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崎岖小路方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记泉州一中吴新涛校友
发布者:校友处 阅读次数: 9872 2017/11/24 16:27:00

不畏崎岖小路方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记泉州一中吴新涛校友

 

 

吴新涛院士,出生于福建省石狮市一个菲律宾归侨家庭,其父曾经作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创办了石狮市第一所中学——石光中学。吴先生正是在重教善学的环境里,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读泉州一中高中部时期,吴先生遇到了对他影响颇大的金珍君老师。金珍君老师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化学系,专业知识深厚且善于鼓励学生,吴先生作为其课代表,深受鼓励,也报考了厦门大学化学系。厦门大学虽处东南一隅,但办学水平较高,尤其是化学系培养了卢嘉锡、蔡启瑞、田昭武、张乾二等化学界的大师。

 

 

 在学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吴先生担任了张乾二教授的“结构化学”课助教。毕业后,吴先生被分配到初创的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当助教,并于1962年考取福州大学创办人之一、副校长卢嘉锡先生的物理化学研究生。卢嘉锡先生当时是国内少数有的一级教授之一,留学英国及美国,师从美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为了让所带研究生基础更扎实,卢嘉锡先生还将研究生3年制改为4年制。毕业之际,恰逢十年浩劫,吴新涛先生被分配到漳平矿山从事矿工等工作,干了两年体力活儿。后来当过翻译,做过中学英文老师,直到1974年才在恩师卢嘉锡先生的帮助下回到物构所。

 曾有人问吴先生,作为一名高材生去当矿工受得了吗?吴先生回答,当时年轻,体力锻炼能撑得住,主要是内心有一股向上的动力,坚信国家会发展,一定需要发展教育与科技,所以能经受艰难岁月的磨难。

 回到物构所,吴先生尤其珍惜时间,倍加努力,要补回流逝的岁月。在恩师卢嘉锡的组织和指导下,吴先生参加了三项高水平的研究:一是1974年开始的生物固氮酶的结构模型研究;二是1975年的天花粉蛋白研究;三是1976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头发的研究,用X射线研究一千多年前的头发与现代人头发的差别。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参加一项研究就已算艰巨了,但吴先生忘我投入,全身心于研究工作,其中,天花粉蛋白的单晶生长方面只用了三个月就解决了。这看似很快,其实吴先生采用的是最艰苦、最科学的打格子的实验方法,不厌其烦的逐点系统做实验,一天做几十个实验,反而很快就找到了难度很大的天花粉蛋白质单晶生长方法,大大加快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这三项研究均获得了科学大会的重大科技成果奖。就如吴先生所言,工作之初并未想着拿什么奖,反而意外地得了很多奖。

 1983年吴新涛先生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当访问学者,后来又得到了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主持的基金会的资助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访问学者,从事原子簇研究和一种新的X射线谱(EXAFS)的研究。在美国当访问学者时,吴先生的年龄已经43岁了,与教授相差无几,这让吴先生倍感时间珍贵,对当时在化学前沿的的原子簇研究特别努力钻研。两年后,吴先生学成回国,建立了自己的体系,进行研究,并传承给学生。在研究中,吴先生传承恩师“元件组装”思想,开创了有自己特色的原子簇研究工作,系统开展了模拟合成工作,对含硫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结构研究中,总结出结构特点,并归纳为过渡金属原子簇的元件组装来进行分子设计。应邀撰写的专章,被收录为美国化学会丛书《过渡金属硫化学》的一章,该书前言指出,本书系邀请泛太平洋与欧洲的过渡金属硫化学的前沿研究者撰写,标志吴先生的研究已进入国际前沿。

 卢嘉锡先生曾幽默地说,改革开发初期,我们在学术上是“直流”,只是单向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术思想,拿不出多少自己的东西跟人家“交流”。可是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五次中日原子簇会议上,日本东京大学的清野秀岳博士在大会上坦言,他们的异金属含硫原子簇的研究工作,是在吴新涛课题组的基础上进行的。几度春秋,几番风云,吴新涛先生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在该领域已挺进在国际科技的前沿。

因作为主要参加者的元件组装系列科研成果,吴先生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铜(银)异金属原子簇合物的分子设计”获1996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此项奖的评语是“在分子设计思想及实验合成方法上形成自己特色,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作为特邀作者为美国《原子簇科学》杂志的过渡金属含硫及硫醇簇合物专刊撰稿。该杂志主编在前言中指出:“本期特别邀请的投稿者是这一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这是对吴先生的研究工作的高度评价。200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的化学专著《无机组装化学》,标志着吴先生在无机组装化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获得了200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些成果的获得也是以健康为代价的,因为做实验要挑晶体,挑出合适做单晶衍射的晶体,时间做太久了,吴先生的一只眼晴受到影响,视力下降很多。

 廿一世纪以来,纳米科学迅猛发展,它在光电应用、环境净化、医学探测、储能技术,催化领域、航空军事都有重要的应用。专家预言纳米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纷纷制订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的战略高地。如何开拓这一领域的研究,吴新涛院士所带领的课题组在纳米团簇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应邀为美国第一部权威性的《纳米科技大全》撰写专章,并于2004年在物构所开始建立了纳米材料实验室,2006年建立了从事基础研究的福建省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又于2006年建立了从事工程化应用的福建省纳米工程实验室。该研究所从事新一代高功率照明光源,玻璃陶瓷白光LED灯研究,稀土荧光标记材料,环保铬渣处理等都取得很好的成果。吴先生在2009年还应邀作为国际著名结构化学系列丛书《结构与键合》第133卷主编,撰写了“无机系统中的控制组装和调控”一书。这是欧洲斯普林格出版的英文化学专著,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由于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新颖杂化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项目获得200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卢嘉锡先生常说一个老师好不好,看他能不能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吴先生铭记恩师教导,尽一生所学,努力培养优秀科研人员。回国至今已培养了40多位博士及硕士,他们中有得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称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国科学院院奖学金优秀奖,以及由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彭荫刚的奖学金,宝钢教育奖学金等奖励。吴先生也于1996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1999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总结自己的科研工作,吴先生提出了两点体会。一是“悟”,就是要深入学习,如同唐朝韩愈在《进学解》中强调的,要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独立思考,从学习中,实践中,领悟出科研要领。吴先生给学生写了一副对联“研到独创派自立,学至乐之顿悟明”。意思是研究要有原创性,独创性,那么就能自立门派,学习要象孔子在论语中讲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一般知道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以追求知识为乐的人。到了以追求知识为乐的阶段,就能克服任何困难,而领悟出知识的真谛,甚至出现灵感以及顿悟出创新,这就是“学至乐之顿悟明”。第二是“韧”,研究一定要持之以恒,百折不饶,刻苦钻研。只有不畏崎岖小路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中央电视台CCTV4华人世界栏目组采访吴先生时,问他的中国梦是什么,他说希望祖国的一些大学、研究所能够达到国际一流,这就是他的中国梦。为此,他要更加努力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采编:王惠雄)

 

附:

几点回忆

吴新涛

我是1952年秋季考取泉州一中高中部,1955年7月毕业。那时的一中是泉州的郊区,是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处,很清静,很适合读书的。老君岩离一中不远。当时老君岩是农村放牛的地方,对比今日老君岩的繁华,也许当时的“老君”更为道法自然,安然自得。当时的一中给大家的印象是学生多数家境贫寒,但读书挺努力的。我们所读的高中年段分为四个班,我是分在第二班,由于年龄较小(13岁),个子较矮,所以分在前排就坐。班主任金珍君老师给大家很深的印象。她教书很敬业,我们很爱听她的课。我还担任化学科的科代表,时常她在课堂提问时,有些同学未能答对,就会让我回答。由于对化学课学习较认真,往往能答上来,得到老师的赞赏,自己就更认真读化学课了。金珍君老师在化学领域对我的启蒙教育,和我学化学直接相关,由于对化学有兴趣,后来我考取厦大化学系,并在本科毕业后到福州大学担任化学化工助教,二年后考取卢嘉锡教授指导的物理化学研究生,从此就一辈子从事化学研究了。

我们在一中读书时,潘聪谋老师任校长并担任政治课教师。我们对这位曾参加地下党的老师是很崇敬的。但当时我毕竟还在少年时代,喜欢看童话,曾在政治课时偷看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童话书时,被潘老师在课堂上没收了我所看的书籍。当时心里很害怕还不了图书馆的书,不料潘校长下课时,教育我以后别在上课时再看课外书了,就把书还给我。至今我还非常感谢他对我犯的错误给予指正和宽容。后来我听说潘老师退休后从事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深感他当之无愧,是一位懂得教育下一代的好校长。

当时的一中,体育教研组做了一个冲浪木,我很爱玩,学会在冲浪木上平衡运动。这个运动对于我不怕晕车晕船等是很有帮助的。有一、二个学期,我们一些石狮到一中读书的同学组织每天早上在体育场跑步,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记得学校每年春假组织远足(春游),我们去清源山的弥陀岩游玩,山青水秀,同学情谊,至今难忘。

由于当时一中在潘校长领导下有一批很有水平的文理学科的老师,有几位后来调到省教育学院任教,一些老师成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或劳动模范,老师们对我们的敦敦教导,使我们受益匪浅,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使我们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较好的进展。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祝母校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